Skip to content

当收入暂停时

过度储蓄的背景

本文考察我过去在家庭教育受到的关于收入和储蓄的观点,给出一些考证以及我是否应该采用这个观点。

你要尽可能的多攒钱,这样你在赚不到钱的时候有所准备。

我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是恶意的,只是他究竟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我现在的状况,是需要思考的。

我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储蓄,我也一直遵循这个原则,在过去来看我的储蓄率一直非常高,伴随着储蓄率高是低消费,我在金钱与我有所描述。 由于我一直假定多攒钱总没错,所以我一直在追求“攒钱”这个目标,表现出来我有着极高的储蓄率和极低的消费,一体两面。

  • 有段时间,持有总资产90%的6月期tbills.
  • 压制消费,尤其是本科期间赚到的钱,我在本科结束的时候自己赚到的盈余是170k cny.

现在回想,最遗憾的其实是我本科阶段可以赚到钱,我却不舍得花,总是想攒着,殊不知钱过去了就没有那么值钱了。所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笔钱无论是投资自己,还是娱乐消费,都可以让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坚持实践着我的信条。

从这个角度讲,我可以克制欲望,是件好事。事实上我在本科阶段很好的培养了禁欲思路,并加以实践。禁欲的思想在我家里也可以感受到,只是这里不多谈, 例如把过度节约当作一种美德。但本文不讨论此话题,有关禁欲和我追随基督后如何共同对我的生活产生指引的,值得在另一篇文章讨论。 本篇文章专注考究以下话题:

  • 我攒钱的思路从哪里来
  • 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路
  • 是什么原因让我认可攒钱这种信条
  • 反省我为什么在有自己劳动收入之后仍然继续攒钱而没有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储蓄仍然必要,但过度储蓄是不必要的,本文所指的储蓄,全部指代过度储蓄。因为我认为我接受的教育,储蓄实际上是再强调要尽可能的多储存。

这里我引用马太福音才能的寓言一节的字面的含义,从根本上强调攒钱不是最终目的,把钱囤积起来属于一种被造物崇拜。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银子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起源:攒钱的想法从哪里来

我关于金钱的所有教育都来自家庭。当然,我至今没有参加过家庭任何的经济决策,双方都默契的没有提过这种事情。 不过在我看来,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这样很好。我专注于自己劳动力所得即可,谁赚得谁支配。

关于存钱,我家长小时候会带我把压岁钱存成一年期定期,赚取利息费用,当然下一年会把利息和本金一并存储。后来读了大学,每次发生活费时候,我妈都会告诉我让我把花不完的钱存起来。 平时通电话的时候也会让我多存钱。最近,她同样反复强调让我多存钱,还问我存了多少,我拒绝回答。后来劝我多存钱时候讲了她的理由:虽然现在赚钱容易,但以后可能赚不到钱或者很难赚钱了,所以现在赚钱容易的时候多攒点,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上过去的我由于经济来源的匮乏,对此深以为然,在有限的生活费下,如果我本月攒了一些钱,那么下个月的时候即便生活费有所拖欠,我也不用主动去要,我在吃饭上会更有余。 大学前两年我时常觉得经济上有些匮乏,探索也更少,也不怎么出校门。

所以这里很清晰了,攒钱的想法来自家庭,受到了长年累月的输灌,加上大学受限匮乏生活费上得以强化,让我认为这是一条金律。

考察:为什么这样输灌攒钱的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技能,让年少的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更好理解世界,过上更富足的生活。攒钱这个概念很明显和这个目标有所出入,根据汉隆剃刀原理, 我得出结论这种思路可能适用于某些场景,只是由于目前我脱离了适用的场景,这种教育产生的思路就略显荒谬。本节重点考察为什么这样的思想会被我妈奉为真理, 并且对我反复强调输灌这个观点。

人的经历是复杂的,但生活的家庭背景和所处环境对人观念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我无法排除个人自由意志对观念的影响,所以在此篇分析中我会有意识的忽略个人因素, 而考察时代和家庭背景产生的影响。而受限于我的阅历和对于父母家庭背景了解的有限,得出的结论可能与事实有所差异。

这里,我们从毕业开始工作后开始,考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

现金流与短缺

排除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地位,工作的特点就是产生现金流,个人劳动以月为单位产生现金流。结合在医院工作,可以说工作带来了可以预期稳定的现金流。 客观来讲,21世纪初或之前若干年,在单位工作产生的收入是高于平均工资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将大部分(60-80%)的收入消费掉,留下一部分钱适度储蓄(todo: 需要进行事实检查, 这里严重依赖过往阅读产生的印象)。

在双方都是职工的情况下,对于稳定的现金流更是高度符合预期的,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以产生稳定的收入在相当程度上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释,基于未来稳定产生现金流的 预期,可以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比较典型的就是储蓄和消费比例, 贷款买房和亲戚之间的借款。

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个高度不变的体制内,这样一个预期是高度稳定的。但是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了这个假设, 铁路医院系统改制,移交地方. 从铁路系统移交地方,从单位的角度来讲根本区别在于收入来源,过往可以从系统内获得支持,而后只可以依赖地方政府和单位自身收入。

于是这里,现金流产生了大幅度的削减,同时可能出现现金流转换为应收账款,稳定的现金流假设被彻底破坏,流入的量也大幅度下降。 这时基于过去状况经济状况产生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极大程度上消耗新创造的现金流,导致家庭的现金流逐渐耗尽。

从这个角度来讲,现金流的锐减和依据过往现金流产生的经济活动两方面共同导致了家庭可支配现金流的逐渐减少。但需要强调的是,我无法验证这是唯一的原因, 我只能说这是可能的猜测,但我认为还有存在其他的大部分影响因素。鉴于核对时潜在争吵的可能,以及被隐瞒和顾左右而言他的,我没有进一步进行验证,归根到底,我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责任。

  1. 房贷的举债额度和偿还状况
  2. 赡养父母和长期的医药费
  3. 子女抚养费用,包括我可以感知的和未感知的
  4. 和他们各自亲属发生的半借半赠予的经济活动
  5. 投资活动以及其他

但无论如何,现金流状况的衰减和短缺我认为可以很好的作为对不断强调储蓄意识的归因。但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由于缺乏一手的资料,猜测与现实可能存在偏差,甚至比较大的偏差。

成长背景与亲属状况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自己收入状况的影响,文化和身边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他们共同塑造了人如何对现实情况产生行动。 农民没有对未来稳定收入的预期,正如世界食物组织所讲. 所以对于农民来说,储藏是根深蒂固的生存法则, 根本不需要深入的思考,只需要在当年欠收时吃一碗来自去年生产的饭就可以得出的颠扑不破的道理。

小农仍旧面临着严重的限制。 有些人因为农作物产量不足,难以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 有些人可能有少许盈余,但是很难赚到钱。 总体来说,小农很难获得生产性投入和融资。 收获后的管理(包括储存)往往有不足之处,作物因而容易腐烂或受到霉菌和害虫的侵害。越来越极端的天气,使挑战更加严峻,小农很多都在经营雨养农业,无法抵挡气候灾害。

除了储藏,亲戚之间的互助也是一大特色。当然,我无意考察农民产生的思想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不同,这里侧重的是这些思想会影响农村出身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储蓄,甚至在对未来悲观的时候强调过度储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农民的孩子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产生稳定现金流,从而求助于他们的亲戚时,作为他们的亲戚很有可能会去强化储蓄的逻辑。

据我观察,归因的逻辑是这样的,出去打工并非赚不到钱,但有时候仍然会没钱,这说明过度消费没有储蓄,如果储蓄就会有应急用的资金,也就不用求助亲戚了。这个思路是一贯的,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有。 比如说我会观察到我妈对于我表哥点外卖的指责,归结原因是因为不注重积蓄。

成长背景构建了思路的基本方向,而对亲属状况的错误归因长年累月的强化了这个观点,最终盲目储蓄总是正确的就变成了一条不需要讨论就可以教育给下一代的行为指南了。

在我看来,储蓄是一个解决方案,解决的是当存在一段时间现金流流入显著低于流出的状况,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案,所以说在抛弃掉前提后,作为一个教育给下一代的行为指南, 可靠性就需要怀疑了。

过度储蓄和现金流的流入流出

理论上,储蓄无法应对未来产生的极端情况,保险业的出现提供了对这种极端情况的解决方案。储蓄的存在是为了应对 短期内 发生的大笔现金流支出, 以及 一段短期时间内 由于收入下降造成的流入小于流出,这是储蓄的目的。当然,如果把养老的部分考虑在储蓄里,那话题就广泛了,这里我不讨论养老的部分,因为在我受到的教育里,养老的强调并不多。 在我看来,反复强调储蓄是对未来的一种预判,也即未来会越来越糟糕,花销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少,或者说两者的差额在扩大。同时还有一个隐含的暗示,即父母不会对这种潜在的状况发生时给予很多支持。

同样,这种强调忽略了问题的根源,强调是为了在无法避免一些问题时,如何实践来解决无法规避的问题。但是这种教育在我身上实践并生效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荒谬的效果, 实践的结果是我很高的储蓄率,那么它解决了我什么问题呢?我并没有现金流流入小于流出的状况,并且我也没有长期持续消耗我现金流的消费。越实践越让我疑惑,这也是我写下本篇文章的原因。

文章写到这里,思路已经很清晰了,强调储蓄是为了解决长期现金流流入小于流出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或者说是去预备解决这样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我做如下思考:

  1. 我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是什么,我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是是什么
  2. 我如何理解和评估未来产生现金流可能存在的变化
  3. 我如何评估我未来会产生的持续性大额消费(例如房贷, etc)

首先回答问题1,目前来看我产生现金流的状况非常健康,而且目前我对自己短期(3-5yr)的评估是相对正面的,我认为我会产生更多的现金流,劳动收益亦或投资收益。 但是对于长期,我无法回答,我是否可能存在收入停止增长或者大幅度降低的情况,目前来看我是有这个顾虑的,但基于短期内的评估我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低, 因为对于自身个人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理解。对于未来现金流变化情况,也即问题2,目前是一个相对乐观的状况。

对于问题3,更具体一点,其实就是房贷,我认为由于我对2的认知,我并不会做出很激进的贷款方案,导致产生现金流入小于流出的状况,那么根据我目前的思路, 我很少会碰到现金流入小于流出的状况。

总结一下,储蓄对我来说意义较小,储蓄也并不能让我的生活变好,对于我来说,即便存在现金流锐减的情况,我的生活状态并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我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通过我产生的现金流让我更幸福,至于细节,我认为金钱与我 更好的讨论了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