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是基督徒¶
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有因,即便最荒谬的事情也有因,尽管原因可能同样荒谬,更不要提很多好事情了。
我之所以是基督徒,我想也有一个因.尽管加尔文说人全然败坏,自由意志被罪捆绑,已经无法做出任何真正自由意志的选择, 更不要提信与不信都是预定的,主已经全然预定。
但无论如何,过去的我总归是不信的,现在信了,即使是预定的,我也可以写点什么,这是篇回忆,也是篇总结。
如何认识神是个好话题,本篇文章按照年龄顺序来回答我的过程。
幼儿园的时候,我不关心这个话题,那时候我们住在六楼的家属楼,我关心的是幼儿园的饭好不好吃, 下学了父亲去接我,在路边买卤肉的摊位上买一个猪尾巴啃着吃。然后到医院,俱乐部或者家属楼的院子里和小朋友们玩。 那时候很流行珠心算,我在这方面表现还不错,在我看来就是把按键一按然后把结果读出来写出来就完了,没什么很难的地方。 那时候应该是想象力开始发育的时候,幼儿园的科学很有趣,挖地道的车,上天的飞机等看起来很好玩。那应该是我逐渐开始接触到概念而不接触到实体去理解了, 后面我有了块木板用油漆漆成了墨绿色,我拿它当作一个飞机,钉上钉子在想是我在改装,局在头顶假设我在开。这时候,我不知道神是什么,我父母并不是一个有神论者, 身边也没有人讲过这些事情,我自己自然也想不到这些,我是个小孩子,只关心什么好吃,什么好玩,世界有什么。
后面,从家属小楼搬到了自己盖的二层小楼,那时候我稍大了些,父亲总是在晚上给我读些书。家里有本在金三角(有个书店叫这个名字)买的神话故事, 是一些神话的合集,旧约创世纪和出埃及,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都忘记的差不多了,但旧约的故事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旧约的故事是最先讲的,二是他太特别了,无论是故事性上还是人与神。
中国的一些神话故事,神是人,旧约不是这样的;他有恒久的神,有喜怒哀乐的神,做的事情和其他的神话里都不一样。 蛇引诱夏娃吃善恶树的果子,两人害羞躲起来的故事让我很疑惑,为什么他们吃了果子就要被逐出去呢,只是没有听话而已。至于后面的该隐杀掉亚伯, 参孙因刮去头发失去力量,雅阁和神摔跤,约瑟被卖到埃及,摩西带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那对于我来说就像神奇的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 至于神是什么,神对我来说是故事里的一个角色,而且尽管凡事和他有关,但是相比于故事的主人公经历的故事,故事没有着重讲,于是对我来说神是故事的一部分, 至于故事是真是假,故事里为什么会这样,我不关心,或者说我没有关注的想法,我只是个听故事的小朋友罢了。
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如此, 正如马可福音4:12所说的一样。
中学阶段我仍然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进一步的思考,神对我来说就像未来一样飘渺,唯物主义教育倒是一棒子打断了脊椎骨, 现在仍然觉得“宗教是人类的鸦片”这一帮子太狠了。但我只是不了解不知道,没有认识,学校里没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法律如是规定。
第四十四条 禁止在宗教院校以外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传教、举行宗教活动、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
学业是中学以及大学的核心元素,我有时觉得学业是一个超越的话题,因为不可能永远第一,所以为了赢得最后的考核, 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需要投入进去,于是不投入全部就成了一种罪。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痛苦,因为我能力有限, 准备学业是纯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在学业上感受不到幸福,只能感受到痛苦和束缚,以及一种压抑。 在初中是家庭的压力,在高中是来自学校老师的压力,以及一种符合但夸大现实对未来的恐吓, 这种恐吓甚至是一种将实现的诅咒,于是客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了学习,神太遥远而分数太近。
高三一个晚自习,我写了篇小文章,讨论“为什么战场上没有无神论者”的看法,那时候我感觉靠信念是无法承受死亡的, 但我并没有思考为什么有神论解决了这个问题,死亡离我太远,而考试刻板的议论文太近。
到了大学,我仍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学业仍然是个大问题,而我并不太擅长,而后发现似乎还有别的路,就更加不感兴趣了。 大一下学期和几个美国来中国的哥们玩,吃饭的时候他们问我相信有上帝吗。那是我第一次被直接问到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后面我也没有回答,因为我的脑袋里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至于后面讲到神创造了世界,我显得格外迷茫, 于是这个话题就结束了。
后面就是在本科期间的各种经历,和我的观察,好的坏的,上了大学信息上不再受限(尽管质量并不高),期间也受到了些蒙骗, 但总体来说我认识到了世界的丰富性,以及各种邪恶的事情。爱好的恨坏的,这是从小到大的受到的到的教导。
但世界来说对让感受到矛盾,因为我看不到这些东西的价值,无论是从理性角度思考还是观察一下身边发生的事情,“好”人更易受损。
违背道德戒律可以获得更少的限制和更多的收益,如果某人不认为道德问题是一个问题,那么事实上它好像对当事人来说就不是一个问题。 这里举个例子,道德评判和他人的眼光其实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而且朴素的道德观念在人口流动的评判上根本无法依附在一个不变的身份上, 而与此对立的是法律带来的惩罚,在活着的时间段内,所以说从理性人的角度,守住法律的线,或者说守住法律惩罚不严重的线,是最优选择。道德戒律是一种束缚,而不是一种应该遵守的东西。 当然,为了让人有基本的可信,在不重要很容易遵守的地方可以伪装下,正如我经常看到的,很多人不是纯粹的坏,但是在某些事情上坏的是很纯粹的。 于是,我感受到了道德和人行为的张力,道德究竟凭何存在,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罪恶的事情发生。
上面的问题是关于世界的,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我自己的,我开始思考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里去。大学期间我主要感受到的是匮乏, 认识上的匮乏,金钱上的匮乏,和行动上的匮乏。于是,我很长时间是在思考我如何和我面临的匮乏相处,我如何理解和处理我的欲望,我如何让自己过得更自洽一些。
这种处境下,我的思路就跑到了斯多葛主义上了,既然我无法在金钱认识行动上的富足上获取幸福,那么只要我克制他们,消除他们是获取幸福的必然性, 那么我前往幸福的路途上就不会受到他们的阻塞。尽管当时我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告诉我自己我要追求什么幸福,只是让我更好受些。这个思路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在金钱与我中做过更多细节的讨论。即便我不可以改变现状,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思路,那么我就是幸福的。
这个思路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推论,比如我开始以否定而非肯定的视角来面对外界的要求,尽管是隐性无意识的,直到我读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终极目标是幸福之后,它才变成了显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神仍然对我很遥远,它并不解决我的现实问题,也无法解决我的痛苦,寄希望于一个(在那时看)虚无缥缈的神, 对我来说和欺骗自己没有什么区别。于是我选择把各种面临无法解决的匮乏解构,来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自洽的状态。
毕业之后,我来了新加坡工作,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所以我还是很感激公司把我捞到新加坡工作的。可观的收入,充裕的时间,和独立的空间。 我第一次接触基督教是书本上的,我想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人信基督教,它是什么,于是我找到了 Christian Eth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这本书, 正如我读书笔记的序写着,“一些神学观点和观点细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全新观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 我开始尝试了解下新东西,那时候我并没有预料到我会信耶稣。
这本书我的评分是很高的,它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基督教的2大思想来源,以及基督教和伦理这种看似存在但蕴含的巨大张力。最先击中我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人的终点就是幸福, 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存在是为了我幸福,这是我的终极目标,这和我以往受到的教育和得到的体验有着巨大的分歧。
再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有达成幸福的所有能力,人是自治的,而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罪的,是软弱的,人是无法靠着自己达成最终的幸福,只有神的恩典才能让人完成幸福。 根据我的个人体验和思考,我并不认同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基督教的这种哲学主张是契合我的,我认可并接受,只是我还不懂神的恩典是什么。
后续我又系统的读了一些神学介绍,和福音书,建立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可以说这些东西和我的经验是不符的,和我以往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 但这种不同带来的冲击给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我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了“本该如此”的想法,这种感受在耶稣宣告他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除了借着我,没人能到父的那里去”达到了高潮。 圣经给我带来了一种情感上的体验,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此外,我读了大量关于全能全知者,也就是神的讨论,也阅读了全知全能者和爱的联系,我心里告诉我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 这是 真 的,一种关乎事实而非单纯体验的认识。福音书里,充斥着对爱的宣扬和对人生目标的强调,对我来说是珍珠,是要仔细收藏的。 耶稣受难对我来说是逻辑讲得通,神学上通顺流畅,感情上顺服的认识。可以说基督神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 扫清了我的迷茫,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恰如其分。
基督教所讲的罪,完美击中了我,不完美与善的源头隔绝的罪,于是不幸和恶开始了。正所谓恶是善的缺乏,而不是善的对立面, 这同样和我一直认为善恶二元对立是不同的。
所以我为什么是基督徒,我想这个过程是很清晰的,我的经历和我的神学哲学阅读,让我被基督教所信服, 我认为基督耶稣是真理,所以我相信,我选择了基督耶稣,亦或神选择了我。有时候,我时常惊讶全知全能的神最核心的要求居然只是我爱他, 我信他,这就是恩典。
Glory be to the Father and to the Son and to the Holy Spirit, as it was in the beginning is now, and ever shall be world without end. Amen.